文天祥的天地正气

郑渝川 | 2025-07-21
收藏

1276年,文天祥率领他在江西动员组织的抗元武装,在江西多地取得大捷。此前,南宋王室已经降元,宋帝和太后以及大批官员皆被送往大都。而南方多地仍在坚持抵抗元军。

宋室降元,被挟裹送往大都的文天祥趁乱逃离,艰难逃过元军追捕,抵达家乡,组织抗元斗争。宋室虽降,但忠臣仍奉天子的弟兄为帝,誓要收复江山,还汉家王统。

元太祖忽必烈意识到了南方抗元斗争在政治上带来的严重威胁,所以筹集力量组织剿灭,在江西设立了行中书省。这种情况下,文天祥率领的抗元武装,当然不是对手,连战连败,很快丢掉了先前收复的领土。

南宋流亡小朝廷此时仍陷入争权夺利的泥淖之中。党争不断,文天祥甚至无法入朝,仍被半强制地安排在外募兵作战。这也同时书写了文天祥以及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剧。

忽必烈任命的大元帅张弘范,快速南进,很快击溃抗元武装,俘虏了文天祥。从小深受儒学教育的张弘范试图劝降文天祥,换来的是一首喷薄而出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尊重文天祥,但也是最残忍的劝降者,他命军士看押着文天祥,迫使其目睹南宋流亡小朝廷是如何被他最残忍地剿灭。

南宋流亡小朝廷以及随行的二十多万军民,千余艘战船,挤在今天广东新会附近的崖山岛。面对元军的紧逼,南宋大将张世杰犯下了严重错误,放弃了崖山岛附近的出海口,而将一千多艘战船联结起来,组成水寨,以为可以据此固守。

但元军只需占据宋军主动放弃的出海口,并切断宋军淡水供应的海道。十几天过去,得不到淡水供应,饮用海水而不断腹泻的宋军,已经完全不敌元军。再者,元军以火攻,一举击溃了宋军的防御,宋臣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蹈海而死。

新出版的《天地正气:文天祥传》一书就谈到,文天祥作为战俘,“目睹着(崖山大战)这一切,身如斧劈,心如刀割。虽然并未置身战场,他却早已把自己想象成了战场上的一分子,左冲右突,摇旗呐喊,出生入死。二十万大军在文天祥眼皮子底下覆亡了,真可谓触目惊心,撕心裂肺”。这对于他的打击是空前的,以至于让他只求速死,但又被看守的元军拦住,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舟中向南恸哭。

南宋彻底亡了,但作为忠臣的文天祥还有价值。胜利者元朝当然希望能够招降多年来一直作为坚守不降的文丞相,以招抚南方地区,而且还能树立一个鼓励臣子效忠帝王的典范。

《天地正气:文天祥传》书中写到文天祥在被押送到大都途中的观感,尤其是基于亡国悲怆写下的哀痛诗篇,“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毫不意外,元廷安排的诸人劝降,纷纷以失败告终,包括故宋降元重臣、降元宋帝,以及权倾朝野的元臣。之后又安排元朝丞相公审文天祥,却被文天祥驳斥。书中谈到,君在臣在,君亡臣亡,君降臣降,这是儒家尤其是宋朝理学家所标榜的万世不易的定理,元廷以这番定理希望逼迫文天祥投降,但文天祥重新创造出忠的概念,也就是说忠要忠于国家、社稷而非某一个具体的皇帝——进一步延伸,君对于社稷和国家也需要忠诚,如果君违反了这一原则,那么忠臣应当更加忠于社稷和国家,而非对君王个人抱持愚忠。书作者感慨指出,文天祥凭借着他坚定的信念、宏博的学识和对于故国的一腔深情,重新阐释了忠、孝、节、义等儒家传统伦理概念,从而产生了革命性的突破,也就是说,他已经不仅仅是忠君爱国的大臣,更是忠于“头上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神圣的道德律令”的人。

元廷后来还将文天祥的女儿列为娼妓,威逼投降;又对文天祥本人施加重刑,最终丧失了耐心,处死了他。

饶是如此,元朝统治者也不得不放下傲慢和偏见来尊崇文天祥,而明朝和清朝统治者无不延续了这一尊崇纪念方式。文天祥的天地正气,皇权和死亡威胁压不倒,展现着最为纯粹的气节和意志。他当然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英雄。

s35139537

书名:《天地正气:文天祥传》

作者:田崇雪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