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受命于天的观念,是怎样产生和演化的?

    儒家政治哲学的观念、概念体系中,“天”是最具基础意义的。天具有宇宙论意义,天孕育出世间万物,自然也是社会诞生的基础,并提出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正当性。中国文字中最早出现的“天”,是人正面站立而圆首的形状,象征天圆地方。人是圆首方足,这被意会为摹状天地之形象。周人创造出独立于“帝”的“天”的概念。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帝”指的是上古神话的造物主式的祖先神,... 更多

    郑渝川
  • 1921年,英国人如何在巴勒斯坦埋下战争冲突的大坑

    1921年3月12日,时任英国殖民事务大臣的丘吉尔在开罗,主持召开了中东殖民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在于,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前、战中为了策动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给出了多个版本的独立建国承诺,达成了很多份毫无诚意、但被阿拉伯人信以为真的协议。不仅如此,英国为了榨取犹太人的财力支持,也给对方画了大饼,宣称支持重建犹太国的计划。19世纪晚期,英国已经彻底... 更多

    郑渝川
  • 蒙古帝国的军事究竟强大到了什么地步?

    蒙古帝国迅速崛起,并且相当令人惊叹地在短时间内征服、击溃了遭遇到的几乎所有对手,几乎没有欧亚国家、其他游牧政权可堪与之匹敌。美国军事学家、北乔治亚大学艺术与文学院教授梅天穆在其所著的《弓弩与投石机》一书中,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高超的组织和后勤书作者指出,蒙古帝国的士兵征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蒙古帝国的规模随着疆域的变化而变化。按照《蒙古秘史》,成吉思汗... 更多

    郑渝川
  • 孙晓春| 解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深层逻辑 ——读《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理论问题十五讲》

    按照常识意义的理解,政治哲学是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应然性判断,在政治哲学领域里,人们关注的是“应该”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我们生活中所需要全部资源都取给于这个世界,另一个是观念的世界,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更加优良的社会生活,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总是有着对于理想的政治生活的追求,与人们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更多

  • 晚明江南,商业市镇和科举家族一并崛起

    长江三角洲地区,东汉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获得大规模开发。这也是唐代作为强盛与汉代并列的朝代,江南成为天下著名的富庶之地。唐中后期,北方面临割据以及战乱、入侵,江南各地的经济地位更加重要,农业深耕。至于宋代,一年两熟在江南全面实现。元明时期,江南的开发显然经历了所谓的先抑后扬。南宋都城地处江南,灭掉赵宋的元政府当然要继续依赖江南税收,但也尽可能抑制发展。... 更多

    郑渝川
  • 蒙古帝国、美国、俄罗斯相同的崛起密码

    康涅狄格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牛津大学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彼得·图尔钦在其所著的《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一书中探讨了历史进程的动态性,无论是帝国的崛起和衰落、人口和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世界宗教的传播或收缩,还是其他,皆是如此。帝国何以产生?每个帝国一定会产生至少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民族——一个支配民族构建的帝国相对稳定,不止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民族的帝国,就很难保持... 更多

    郑渝川
  • 李林甫杨国忠是安史之乱祸首,还是裱糊帝国的能臣?

    新出版的《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一书,富有雄心地重新梳理了唐朝前期和中期的权力政治、央地关系和军事战略,剖析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打破了传统历史记述中对于这一转折性事件的呆板、单一化解释,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包括历史教科书和许多知名历史学者的叙述,安史之乱是因为唐玄宗晚年昏庸,先后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两大奸相,并错误放纵了帝国东北方向,也就是华北... 更多

    郑渝川
  •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研究成果的系统集成与重要呈现——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中深层次、基础性要素,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始终的关键力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刚教授在其2017年著作《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书中就从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相关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探究。之后,着眼新要求新实践... 更多

    白永生
  • 铁血宰相俾斯麦,如何从浪荡青年变成反对革命的反动者

    俾斯麦的成长时期,欧洲的政治秩序可以简约概括为梅特涅策划和建立反民主主义的君主同盟。这一秩序不仅强烈反对拿破仑式的共和,反对社会契约理论,而且连开明专制主义也不允许。欧洲强国中,英国抽身于外,俄国沙皇、哈布斯堡皇帝、普鲁士国王就是大陆秩序的捍卫者。尽管包括这几个大国内部,也浸染着当初拿破仑释放出的宪政精神和民族主义。有人追求民主和自由,就有人反过来去捍卫秩序... 更多

    郑渝川
  • 北京紫禁城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

    永乐十三年(1415)年2月22日,北京紫禁城迎来了第一次火灾。当时紫禁城整体建筑群尚未完工,但主要建筑已经落成。永乐帝朱棣进驻西苑,也就是今天的北海公园附近,为庆祝元宵节,在紫禁城午门城楼观赏烟火,搭建了数丈高的灯台,扎起彩阁。当晚,皇帝带领皇室一群人依次登上午门,数百名宫女、太监、侍卫等助兴、护卫。当晚的烟火波及搭建的彩阁,很快蔓延,火舌扑向午门城楼。朱棣在锦... 更多

    郑渝川
  • 制裁与经济战,是什么,怎么办

    2004年,俄乌之间出现了天然气争端。俄罗斯向欧洲输出的天然气管道铺设经过乌克兰,这不仅赋予了乌克兰廉价购买俄罗斯的主动地位,而且在双方力量博弈中,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俄乌之间的实力对比。这一年,乌克兰要求俄方支付更高的天然气过境费,俄方则要求对方支付与欧洲相同价格的天然气费用。在此之后,乌克兰多次被指控窃取俄罗斯出口欧洲的天然气,而俄方则多次以断气、减少供应来威胁... 更多

    郑渝川
  • 莫卧儿王朝的灭亡

    1862年11月,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沙二世——其惯常的笔名是扎法尔——在仰光驾崩。他是成吉思汗、帖木儿的直系后裔,也是欧亚帝国、王国君主中罕见的高寿者。 扎法尔的一生,见证了王朝如何快速衰败,如何被原先托庇于王朝的附庸势力一步步侵蚀,而最终主宰了王朝的生死。扎法尔生于1775年,65岁才继承皇位。帝国此时已经穷途末路,虽然他本人公认是技艺精湛的书法家,满腹经纶... 更多

    郑渝川
  • 无阶级的消费狂热和消费文化幻象

    当代城市的最显著象征,一是各类金融机构,投射着财富与贪婪的气息,二是购物场所,交织着欲望,涌动着挥之不去的迷醉。是的,消费者涌入一个个购物场所,现在包括通过手机登录各大电商APP,获得的感觉是相似的。商品是如此隆重地得以展示,“仿佛是圣洁的宗教器物,或是永恒的圣体显灵”。 任何宗教,最初的圣坛都是停留在意识领域的,但转为空间实体时,其实产生的庙宇与之形成了根本的... 更多

    郑渝川
  • 人殉仪式上,文王姬昌觉醒了人性和野心

    《周易》诞生于一个文明昌盛,但充斥着杀戮和野蛮的时代。考古学者在商朝后期的都城发掘的殷墟,发现了数量惊人的被残杀的人类尸骸,有的是跪姿,有的身首异处,同时出土的还有很多祭祀用品。骸骨中,不乏幼童尸骨。商朝鼎盛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发达,形成了大规模成建制的军队,文字系统完整,还发展出高水平的数学和建筑学。指导殷商文明的意识形态,就是祭祀文化,并因此在直接统治区... 更多

    郑渝川
  • 在秩序与生存之间:鲁磨路上的灰色地带与治理韧性

    在城市治理的宏大叙事中,街头作为国家权力与社会生活交织的微观场域,始终蕴含着丰富的权力互动与治理智慧。吕德文的《鲁磨路:城管、小贩与街头秩序》以武汉市鲁磨路为社会学显微镜,通过沉浸式、饱和式的田野调查,深入解构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层治理的核心命题,敏锐地揭示了街头秩序生成的深层逻辑:它既是国家权力的末梢展演,也是社会韧性的生动体现;既是制度性矛盾的集中呈现,... 更多

    常泽平
  • 感恩新时代的“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正式获得过“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是中国现代文学殿堂中分量最重的巨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所著的《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收入了作者2015年秋季学期在北大开设的“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课的14讲内容。这本书完全不同于常见的文学分析、作家分析课程或专著,并没有简单从... 更多

    郑渝川
  • 工业革命以前的货币全球化

    近代以来,关于货币起源及其价值来源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歇。主流经济学家的一种看法是,货币是理性经济人在市场经济萌芽期讨价还价时的一个发现,货币的发明旨在降低商品和服务交换中易货贸易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这种情况下,一些商品逐渐在商品贸易中脱颖而出,充当货币的角色,最终贵金属凭借耐用、可分割、便携、可销售等优势成为标准货币,其价值本质由金属含量决定。西班牙经济学家、... 更多

    郑渝川
  • 不要嘲笑穷人

    《觉醒吧!薪人类》是一本理财论著外加漫画集。全书开篇就质疑了一种理中客式的论调:“(在抱怨现实前)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努力工作!”要求穷人、失败者、没有成功的人,反思自己有没有努力,隐含的论调内核在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绩优主义”。绩优主义宣称社会和经济体系为每个人的成功铺设了同样的上升空间,只要努力,就有回报,而不成功,一定是不够努力。这种论调谬误的... 更多

    郑渝川
  • 凿得深井见泉源—赵洪军《书法大家陶弘景》读后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之际的一位社会名流、文化巨匠,他出生于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少年时居住在今江宁区东山街道北面,最后隐居于句容茅山。古代方志中,书画家的传记和医家、堪舆家、占卜相面者一样,都入方技、技艺或艺术类人物传中。金陵历代方志从未将陶弘景作为书法家来介绍。作者在后记中说:“陶弘景这位上清派第九代道教宗师,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佛道双修的事迹,实际上作为... 更多

    程明
  • 非裔拉美人的困惑:摆脱了奴隶制,却依然为奴

    总体来说,从1800年到1900年的100年里,非裔拉美人改变了他们参与其所在国家的生活条件,帮助建立起19世纪的国家与社会。这只是一个概括性的叙述。事实上,美国革命,海地革命带给拉美人民尤其是非裔人口的激励,也只是激励。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匹兹堡大学历史学杰出教授乔治·里德·安德鲁斯在其所著的《非裔拉丁美洲:1800-2000》一书中所谈到的那样,非洲人最初被贩卖到美洲,被西班牙... 更多

    郑渝川
加载更多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