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于天的观念,是怎样产生和演化的?

郑渝川 | 2025-09-30
收藏

儒家政治哲学的观念、概念体系中,“天”是最具基础意义的。

天具有宇宙论意义,天孕育出世间万物,自然也是社会诞生的基础,并提出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正当性。

中国文字中最早出现的“天”,是人正面站立而圆首的形状,象征天圆地方。人是圆首方足,这被意会为摹状天地之形象。

周人创造出独立于“帝”的“天”的概念。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帝”指的是上古神话的造物主式的祖先神,之后历代的统治者死后也会升天,配侍于帝的左右。所以,帝的概念更可推广为所有的祖先神,以左右人间祸福。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般认为,周人深化了天的概念,赋予自然秩序的概念。虽然“天”的体系中,也会有“帝”,但前者显然是主宰性的客观存在,继而人间的帝王与天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类比于“天”与祖先神之间的关系。

殷周之变,意味着中国文化精神从宗教意义上,转向世俗意义上的体系,人们开始“事鬼敬神而远之”。人们依旧崇敬天,是因为天被理解为万物创生之本,也囊括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殷商以及之前的夏王朝,天命的解释权,或者说天帝、祖先神的旨意,需要经过巫者转译。经过周公旦修订的周礼,不再将天命视为天帝、祖先神按照自己的意志或血缘的原因决定谁能获得统治权,而“天命”的履行情况最佳衡量方式就是民意。所以,“天命”至此推导出德、礼和仁。

周文王、周武王奠基建立周朝的统治,被公认为是天命所归。这种天命是具有道德上的巨大典范作用,所以才被赋予“位”,而且这个位置可以继承,但需要不断满足“位”的德行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德不配位”,引发革命。

所以,周礼的基本要求其实是,让子孙保住先祖所受之命,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君主不能失去了发挥道德表率作用,用实际的惠民行为去巩固统治,就会失去天命的庇护。

新出版的《儒家政治哲学大纲》一书,出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书中提到,周礼创立了新文化体系,天命观念由上天赋予向人的自觉行为产生转变,由单向性的指令向交互性的关系模式转变。因而周代的各种文书中计入了大量关于夏商时期统治者失德的警示,敦行德政,由此产生了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到了春秋时期,《左传》的记载表明,天人关系还继续进行了改变。天并非是“纯善”的,需要也只能通过有德性的人才能予以改变和扭转。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强调天命可以赋予所有的有德之人,而并非只是政治领袖。这种观念即便在欧洲的中世纪后期,毫无疑问也仍具有石破天惊的意味。

到了汉代,革命观念,也就是德不配位的政治领袖会被推翻,不再被天命眷顾的观念仍有相当多的拥护者,但这显然不符合大一统所需要的稳定政治秩序的内在需要。书作者指出,儒家政治信念尤其到了宋明时期开始致力于提升内在道德的工夫修昂,而不再系统性地展开外王的政治实践。

探测天命,儒家并非完全回避,而是致力于将从事事神、礼神的媒介转向人道秩序,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来取代神秘主义。礼仪最早当然是来源早期巫师“通天意”时的礼仪活动——巫师还身兼太史、历法之职,而在周朝以后,这类官职角色逐渐变成了纯粹的史官和天文记录官员。

虽然如此,中国古人长期以来仍然延续将天道、地道和人道构成世界基本要素的观念。天道被不断描述为自然秩序,而政治和社会秩序常常仅仅依据现实情况进行解释,但强调德治符合天道和天命,仍然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术语,尤其是相权、士权用来劝谏和制约皇权的情况下如此。

书作者指出,汉初的黄老道学与儒家早期的观念没有本质差别,也就是将天定义为自然秩序,所谓“道法自然”,而治理之道则偏重于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借此约束君王行为。

而儒家与道家观念的相互渗透,在汉初发展出“天人相副”,也就是天人感应,强调天意可以干预统治者,天然的自然运行可以被提取出、捕捉到特殊记号也就是谶纬来显现获得或失去了统治合法性。董仲舒将“天命”“受命”改造为“接受指令”,也就是可以通过观察预兆,捕获谶纬来领受和完成上天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秩序中的差序格局就成为层层接受“指令”的传达系统,天子听天的指令,而诸侯则要服从天子的指令。

这种解释的得出,当然还可以回溯到汉初奠基之初的政治宣传。秦朝一统天下,是以“事功”建极。而汉高祖刘邦登基,创立王朝,被拥立的理由也是“功大”。这与之前周文王、周武王依靠德行而受命,是不同的。为了强调汉朝建国的合法性,汉朝开国元勋援引的理论依据不仅出自道家,还有阴阳家,也就是说汉朝本身就是谶纬的受益者。

尽管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经过一系列繁复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治国仍需要德主刑辅,回归到“中和”的政治路线,但他采用的论证依据,却依然指向阴阳家,采用了其天道理论。《儒家政治哲学大纲》书中指出,董仲舒依旧突出了儒家“德润身”的传统,但论证的逻辑却与先秦儒家所不同,不是从人的道德自觉出发,而是极大地突出了作为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根源的“天”。这也是为什么,他提出的君臣、父子、夫妇三纲,相较于之前的儒家观念显得如此僵硬。

s35108387

书名:《儒家政治哲学大纲》

作者:干春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2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