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人物的身份密码

郑渝川 | 2025-10-21
收藏

《西游记》中,一个流传最广的传言就是吃唐僧肉可以长生。第二十七回,白骨夫人巡山时看到唐僧,情不自禁地发出觊觎:“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动图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

按照白骨精的口述,唐僧肉吃了便能长生的说法,是唐僧取经出发之初甚至之前就已传出的说法。

这也引出了对于《西游记》解读的很多作品的诸多阴谋论。最典型的就是吃唐僧肉可永生的说法,出自于灵山,是故意引诱各路妖魔。

更有甚者,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吃蟠桃、饮御酒、吃仙丹,以及之后的安天大会,与后来取经路上的一些异象结合,推导出另一种复杂的阴谋论:诸天神佛,虽然不死不灭,但会定期遭受雷劫。所以要化灾避劫,要么服用人参果,要么服用蟠桃、金丹,天庭假借孙悟空大闹天宫,宣布蟠桃、金丹存量大减,所以减少对包括灵山在内的其他非天庭直属神佛的供应。镇元子的人参果主要是产量太少,加之“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周期加持,仙人们就等不起。

不仅如此,推论者还认为,灵山阵营在获得的金丹、蟠桃大量减少,明显无法支撑神佛渡劫的情况下,就安排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下凡十世,前九世长大成人后都为灵山贡献肉身,而第十世先是取经,而在取经即将完成时在凌云渡又褪去凡胎。但那个死掉的第十世金蝉子的肉身,真的会被浪费吗?

这个复杂的阴谋论甚至能找到大量的原著细节佐证。比如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实际上人见人嫌,但到了取经时期,除了玉帝称呼他是“猴头”,其他人都是一口一个“大圣”,看上去好像大家都感激孙悟空在平账大业上的贡献——孙悟空被认为是平账大圣,大闹地府,让地府多年的坏账顺利销毁;吃蟠桃、饮御酒、吃仙丹,这些仙物的储备就神秘减少,如果之前存在贪污亏空,也一概清账。

还有,取经团队曾撞见南极仙翁坐骑下凡在比丘国研究小儿心肝作为长生药,以及观音池中金鱼下界到通天河为药,实验用童男童女炼药的两大医疗创新项目。

考虑到《西游记》中许多故事、人物设定直接映射了明代以及中国古代之前朝代的政治潜规则、官场丑态,不能不说阴谋论的推导是有一些道理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毓龙所著的《花窗三十看“西游”》。这本书对于唐僧肉问题给出了更符合逻辑的解释。

吃唐僧肉不能长生

书作者认为,唐僧肉吃了可长生,只能是谣言,也就是说,神佛其实对于唐僧是金蝉子第十世转世都清楚,也没人打他的肉身主意。而妖魔是因为政治理论素养太低,所以理解不了金蝉子虽然是谪仙,但转世肉身并无特殊灵力。

书作者分析指出,道教确实有“服饵”观念,讲究“斩三尸”。按照《太上三尸中经》的说法,上尸、中尸、下尸分别叫彭倨、彭质、彭矫,都有人格,喜欢登记人的过失,这其实“是对人体内一切病邪的具象化与人格化的想象与叙述”。

斩三尸目的是呈现。三尸以谷气为生,所以要成仙,就必须从食用五谷,转向服食仙药。如葛洪《抱朴子内篇》所述,包括丹砂、雄黄、雌黄、曾青、云母、黄精、石桂、茯苓等。唐僧肉被魔怪们认为可以等同,甚至超过那些仙药的材料。

《花窗三十看“西游”》书中提到,唐僧被说成是金蝉转世。这需要明确,金蝉其实是一种象征。

蝉在中国文化史中有特殊地位。自然界中,蝉的生长包括从卵发育到幼虫,再到成虫。幼虫需要在地下蛰伏四五年,在夏季出土上树,最后完成蜕变。这一过程既漫长,又有明显的阶段性,这对于古人而言充满了神奇浪漫的特点,蝉也因此被视为生命转换的象征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已经有这样的象征意味,相关考古发现了许多当时的玉蝉。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出现了蝉纹。春秋以后流行起来,作为口琀的玉蝉,就代表着生命转化之意,人们期望逝者的灵魂能转入下一世。

书作者解释指出,这就是一种交感巫术,自上古时期的文化产生而延续,被后来的道教接纳。道书中,蝉脱被比附“尸解”。道教丹道派产生后,“金蝉”被纳入丹道术语。

唐僧取经,其实是符合道教定义的修炼内丹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历练苦难,最终脱去肉身凡胎,以纯粹的精神形态进入灵山胜境,正果旃檀功德佛,这符合《太上玄宗科仪》所说的“金蝉脱壳逍逍遥遥,径归极乐”。

所以,妖魔们对于唐僧肉的觊觎,纯粹是因为不能理解“金蝉脱壳”的真谛,只希望寻偏门、走捷径,如书作者所说,这是掉进了“以形补形”的食疗术语误区。

猪八戒究竟是资源咖还是“小镇做题家”?

猪八戒丰富了《西游记》的故事人物设定。依托玄奘法师的真实取经故事,顶多能敷设出唐僧和孙悟空两个角色,以及识途老马。猪八戒的进入,使得取经过程更具张力。

依照小说原文叙述,猪八戒还是天蓬元帅时,因为醉酒调戏嫦娥,并且拱倒了斗牛宫,吃了王母灵芝菜,所以被罚打了两千锤,再贬下界,错投猪胎。

这里其实已经交待了他不同于黄袍怪以及孙悟空等同样被贬下界的谪仙的遭遇:天蓬元帅的肉身已经被毁,所以猪八戒的元神进入了猪胎。但天蓬元帅的记忆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由此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猪八戒自称过去在天上任职时,职位甚至高于真武大帝,但他的战力不要说超过孙悟空,就连很多妖魔也打不过。

同样不断用元神转世的还有金蝉子,在成为唐僧后,他甚至连一点神佛的法力也没有,佛经造诣也是从头修炼的。

《花窗三十看“西游”》书中指出,《西游记》设置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在于制造喜剧效果,突出形象本身的滑稽性。书作者分析了在制造猪八戒的形象塑造时所使用的夸张、反差、重复手法。

书作者认为,八戒好色,贪财,贪吃,这些特点不仅夸张,而且频繁、反复出现,因而成为有趣的地方,但是这其实对于人们也是有启发的,也就是“人物的滑稽表现及其背后的愚蠢气质”,最终必然导向我们去认知其悲剧性的内核。八戒的欲求,不仅是人之常情的欲求,只是被放大、夸张、畸形扭曲了。

这是一种也比较常见的解释思路。

但我们其实回归到小说原文,如果对照孙悟空和猪八戒各自犯下的错误,就不难发现,猴头的罪行更加严重,最终所得到的处罚仅仅是被压500年,外加降低修为,真身仍在。醉酒的天蓬元帅调戏了天庭文工团的工作人员,又拱倒了斗牛宫——也就是天庭中的御前大殿,这个罪过难道比孙悟空大闹天宫、反复反叛更严重?

这也由此驳斥了近年来一些西游解读作品中对于猪八戒跟脚的过度猜测。一些解读者首先将西游世界与封神演义的体系进行连通,然而得出猪八戒的师傅就是太上老君的弟子玄都大法师的判断。其实,西游原文已经提及到,天蓬元帅确实与老君有关,但其实是老君所炼的兵器给了他,并未提及其师承。

“此是锻炼神镔铁,磨琢成工光皎洁。老君自己动钤锤,荧惑亲身添炭屑。五方五帝用心机,六丁六甲费周折。造成九齿玉垂牙,铸就双环金坠叶。身妆六曜排五星,体按四时依八节。短长上下定乾坤,左右阴阳分日月。

……名为上宝沁金钯,进与玉皇镇丹阙。因我修成大罗仙,为吾养就长生客。勅封元帅号天蓬,钦赐钉钯为御节。”

按照原文,天蓬本是凡人,因神仙赠予他九转大还丹,所以成仙。至于钉耙是因他成仙上天后,境界达到了大罗仙,所以封了他的天蓬元帅职位,并授予的兵器。

西游作为神话体系,与封神演义的设定存在很大差别,比如封神演义设定道祖鸿钧,其弟子6人都是天道圣人,包括太上老君、女娲。而西游世界中,并无道祖鸿钧以及西方教创始人的叙述,太上老君是超越玉皇大帝式的权威存在,还曾化为女娲造人。

从逻辑上讲,如果猪八戒有太上老君这样的关系背景,就不至于在犯错后招致如此严重的惩处。即便错投猪胎,也完全可以通过事后补救的方式来予以遏制。

所以,符合西游世界原文的奥秘就在于,猪八戒的关系背景比孙悟空还要弱。

虽然孙悟空最初上天担任的是弼马温,也就是御马监官员。对应明朝中期,也是太监才担任的职务。但弼马温名字虽然不好听,但这其实是个既管钱,又管军队,还有较大指挥行动权限的肥差太监职位,是皇帝亲军。

西游世界中,天河与四海其实是连通的。因而猪八戒虽然官职看上去更大,但其实更多地天上地下去对付水里出没的妖魔。

西游原文中也曾提及另一个曾为患世间的猴类妖魔无支祁,虽然负责镇守无支祁的神佛是国师王菩萨,但考虑到其神通广大,当初应该发生过类似于镇压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的暴力平叛过程。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天蓬元帅作为一个没有太多背景、关系资源的“小镇做题家”,大概率会参与过镇压无支祁的战斗,立有大功。

这或许会让天蓬元帅感到飘飘然,认为自己是天庭的嫡系、是玉皇大帝最好用的下属,所以行事有些无忌。但事实证明,没有关系和背景资源的神仙,自由度甚至比妖精还差,更是跟官二代哪吒、二郎神等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换言之,天蓬醉心于当初的晋升和功绩,却没有意识到,资源、关系、实力不够,就更可能被天庭规则束缚。所以当他因为功绩卓著而招摇,就受到前所未有的针对。

当天蓬错投猪胎,最终以猪八戒的形态再现于世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着巨大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讲,《花窗三十看“西游”》一书认为猪八戒的人物、故事,导向悲剧性的内核,是很正确的,当然书作者是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个结论加以阐释的。

天庭战神到处斡旋和平

太白金星在西游故事中以和事老的身份出现。

谁能想到,太白金星最初是个战神。果然是革命需要,一块砖,想往哪搬往哪搬。

太白星信仰在中国出现得很早。《诗经》就将太白星称为“长庚”,《西游记》给他标注了一个李姓。

五行属金,对应西方,主战、主杀、主刑。所以金星被认为可以观测和预测世界上的战争。到了后来,太白金星又进一步人格化,被认为可以降生化身为人世间的豪杰。

书中谈到,金星的形象越往后,演化变化得越厉害。唐代小说中,金星神下凡就已经化身为白衣公子形象,而在当时的宗教画像中,金星则多为女性形象,一般是头戴鸡冠,手持拨弦乐器,“面容祥和,气质雍容,在浅显表征中找不到任何与军事和刑罚事项直接相关的符号”。

到了宋元时期,金星形象重新调整为男性,但执掌事务则增加为民间的开采、冶炼、养殖、天气、贸易、诉讼、交通。书作者解释说,道教作为一种后起的组织性宗教,一方面借鉴甚至直接挪用佛教知识,一方面大量招募民间地方神祗,此外还吸纳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对其进行符合道教理念的重塑。如果保留金星主杀伐的属性,对于争取市民阶层的信仰支持显然是不利的。

中国古代并未能发展出类似于西亚、欧洲、东南亚那样的宗教社会,虽然佛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都有其生存土壤,但民众的信仰显然是高度松散而游离的,甚至本就是世俗化的,比如观音、玉皇、关羽被一并纳入崇拜体系,民众还大量从历史名人中发展出祭拜对象。这些都是因为民众生活需要营造美好愿景。

譬如关羽,历史上是虎将,亦可称为战神,但其纳入祭祀体系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忠诚、义气特征。道教在经营和重塑金星的人格化神祗特征时,不能不参考这一点。

因此,西游原文中,太白金星以慈眉善目、循循善诱的形象出现,反复游说猴头接受招安,放弃反抗,鼓吹你好我好大家好。《花窗三十看“西游”》这本书顺带探讨了和事老在中国文化的出现,指出黄庭坚《南乡子》“莫笑插花和事老”、《醒世姻缘传》等已经为这种角色列出了行为边际和性格特质。

太白金星作为和事老,在很多情况下确实降低了冲突的严重程度,比如西游原文第八十三回提及的孙悟空与李天王的对峙,双方一言不合掀起骂战,待地涌夫人与李天王的关系被揭秘这一真相浮出,李天王理亏,孙悟空得理不饶人。太白金星很好地和起了稀泥。如书作者分析的那样,首先提及招安旧事,暗示孙悟空不要将李天王开罪太深;然后分析利害,指出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而孙悟空非要跟李天王纠缠打官司至少要消耗十日,这样一来,地涌夫人在人间跟唐僧恐怕已经结亲生子了。孙悟空此时才听劝不再跟李天王纠缠。

太白金星在西游中多次出场,帮忙通报消息,而每次都做得很有分寸,这也是书作者所说的“耳报神”。比如通报狮驼岭妖情,他既不能剧透佛祖的计划,但又不能不将狮驼岭三妖的能耐说清,否则孙悟空很可能会麻痹大意,还不能明说三妖的跟脚、出身。因为万一猴子知道三妖来自灵山,直接找佛祖帮忙,就等于跳过了三难。太白金星的处理是,既清楚又模糊,扯了一通“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宫,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也就是三妖很强,但具体是什么、会什么、通什么人脉,一概没有明说。

“如此一来,金星既卖了人情,又没有破坏佛祖计划”,是一个非常老练圆滑的处理方案。

 s35257490

书名:《花窗三十看“西游”》

作者:赵毓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

出版日期:2025年10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