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证731》:历史伤痕的文学见证与和平呼唤

刘薇 | 2025-11-18
收藏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刘书良老师的《罪证731》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具有非凡意义。《罪证731》不仅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它以冷峻的笔触和炽热的情感,让我们直面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章节。这部聚焦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的作品,系统挖掘和还原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的罪行,将读者带入那段不堪回首却又必须铭记的历史深处。当战争的亲历者逐渐老去,当时间的尘埃试图掩埋罪恶的痕迹,文学成为抵抗遗忘的记忆。

微信图片_2025-11-18_222328_056.png

陈列馆访问,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罪证731》以作者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参观为叙事线索之一。这种设计使现实与历史之间形成了有力的对话。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由新馆和本部旧址组成。它保存并展示了大量731部队的罪证文物,是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刘书良通过记录参观过程,将陈列馆中的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叙事,使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写作策略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陈列馆,一起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历史证据。

《罪证731》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其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挖掘上。731部队作为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的特种部队,其罪行曾因种种原因长期未被充分揭露。刘书良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实地调查,将那段被刻意模糊的历史重新拉回公众视野,是对受害者遭遇的深入还原,也是对历史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下显得尤为珍贵——当有人试图篡改历史教科书,当有人公然否认侵略事实,当军国主义的幽灵仍在某些角落游荡,《罪证731》这样的作品成了戳穿谎言的有力证据,成了维护历史真相的文学丰碑。

历史真相与文学表达的双重使命

《罪证731》跨越了历史与文学的界限。刘书良以严谨的史料梳理为基础,通过七部分叙事、多维度的历史还原,使冰冷的历史事实拥有了情感温度和叙事力量。

《罪证731》通过七个精心构建的部分——“和平之殇”“黑太阳升起”“人间炼狱”“血色蔓延”“末日狂奔”“沉默的阴谋”和“打开‘黑匣子’的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架构。作品不仅聚焦于731部队本身的罪行,还将这些罪行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揭示了其对人类和平与文明的践踏。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和文学再现,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纪实文学的新可能——既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这种史料价值与文学表达的结合,使《罪证731》成为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

历史记忆与当代和平的联结

《罪证731》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更在于它联结历史与当下的努力。刘书良通过作品向我们表明,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警示未来。

《罪证731》出版的特殊时机值得深思。抗战胜利80周年不仅是一个纪念的时间节点,更是历史与现实对话的重要契机。80年过去了,战争的直接亲历者大多已离世,集体记忆面临着向历史记忆转化的关键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的历史承载功能变得尤为突出。刘书良的作品恰逢其时地填补了记忆转换过程中的空白,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通过文学的叙事,那些本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的故事得以保存,那些本可能被抽象化的历史变得具体而感人。这种文学对历史的“抢救”,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守。

在当今世界,战争与冲突依然不断,和平依然脆弱。《罪证731》提醒我们,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状态,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呵护和捍卫的珍贵价值。作品通过对731部队罪行的揭露,让我们看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对于我们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铁证长存,和平永续”——这句纪念口号在《罪证731》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刘书良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文学不仅是审美的对象,也可以是历史的载体;作家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也可以是历史的守护者。在这个意义上,《罪证731》已经超越了一部普通作品的范畴,成了一种文化行动,一种对历史负责的道德实践。

《罪证731》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罪证731》在文学上也表现出色。刘书良的语言简洁有力,叙事节奏把握得当,情感表达克制而深刻,以事实本身的力量打动读者。

同时,作品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历史修正主义抬头的今天,《罪证731》以确凿的证据和有力的叙事,捍卫了历史真相,抵制了任何试图美化或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行。作品通过呈现731部队的罪行,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极端环境下的道德选择,这对于构建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和价值共识具有积极意义。那些被挖掘出的罪证文物,那些被还原的历史细节,通过刘书良的笔触凝聚成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它告诉我们,只有直面历史,才能超越历史;只有铭记黑暗,才能珍视光明。

《罪证731》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记忆与和平。更为难得的是,《罪证731》成功实现了史料价值与文学表达的有机统一。历史纪实往往容易陷入枯燥的数据罗列,而纯文学作品又可能因艺术加工而失去历史真实感。刘书良在这两者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他既保持了历史的严谨性,又通过文学叙事的力量让历史“活”起来。书中那些受害者的故事、那些施暴者的面孔、那些历史细节的再现,无不通过文学的感染力直击读者心灵。这种处理方式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成为具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文学作品,实现了“诗与真”的完美结合。

铁证如山,文学如镜。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那段惨痛而壮烈的岁月,《罪证731》这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过去的罪恶,更是现在的责任和未来的希望。在这面镜子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驻足沉思,都应该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承者和人类和平的守护者。唯有如此,和平才能真正永续,人类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或许是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作者:刘薇,现任大兴安岭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散文学会、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今日国土·生态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荣获“中国十大生态美文奖”“第十一届冰心散文奖”等奖项。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