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不错的女孩儿,为何突然之间频频请假、旷课?
初中时学校的“尖子生”、风云人物,为何考上高中后却不想上学?
母亲为孩子上学方便在学校附近租房,为何女儿却反过来要告母亲“虐待”?
……
最亲密的人,往往站在情感光谱的两端彼此眺望。
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引导和陪伴学生成长?这是每一位家长和教育者都应关注的重要课题。
多年来深耕于教学一线的吕冬燕老师在实践探索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 爱、理解和信任。她说:爱、理解、信任的基础是“懂”。“懂”是人与人之间的倾听与被倾听、看见与被看见、尊重与被尊重。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意识到: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动机。代际之间的迷雾并非源于爱的缺席,而是错位的表达方式。
当父母用“吃饱穿暖”翻译“爱你”,孩子却在等待情绪价值的投递;当母亲焦虑的追问化作孩子耳中的“审讯”,孩子沉默的抵抗在家长眼里成了叛逆的獠牙;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许成为孩子心头的阴影,他们只好用抑郁的情绪封闭自己的内心……
《读懂孩子的心》
吕冬燕 著
49.80元
2025年3月 济南出版社出版
《读懂孩子的心》一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孩子情感与心理的窗户,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建立起更深层的连接。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读懂”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的言语与行为,相信孩子的目标与选择,进而给予孩子真正的爱——温暖又恰到好处。“读懂”孩子,老师、家长才能和孩子以相同的频率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从个体疏导、关系调节和团体辅导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书中以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多个学生的心理困境和成长故事,包括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诠释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通过这些真实案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作者又将教育故事运用心理学观点进行提取,取名为“心理眼看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教育中的“法”和“道”;也通过她的实践与反思,展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与激发。
在“上篇:个体疏导篇”中,作者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指出倾听是对话的开始,是理解内心的钥匙。不仅如此,稳定不变的爱、进退有度的关系处理、放下对完美主义的期待、给孩子的心理扩容……这些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同样重要。以书中“桑晴的故事”为例:桑晴虽然学业不佳,但在吕老师的支持下,她逐渐找到了学习的动力与方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稳定的爱如何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这一部分不仅突出了教师和父母在学生成长所扮演中的角色,而且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情感教育策略。
在“中篇:二人关系调节篇”中,作者将目光转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借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情感与视角。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吕老师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相互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的讨论涉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提醒家长与教师应守好与孩子的关系边界,避免因关心过度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下篇:团体心理辅导篇”,作者以游戏和活动为载体,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抗压能力。在这里,学生通过游戏与共同创造,既增进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又在互动中深化了对自我的认知。家长朋友也可以从中得到借鉴,采用实际体验的方式帮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引导他们向内觉察自我的同时,向外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
《读懂孩子的心》不仅是一部关于心理学的实践指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的教育心理学读本。整本书以真诚、温暖的态度展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理念,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如同璀璨的星星,照亮我们的人生。理解孩子的内心,不仅是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更是为了在爱的陪伴中共同进步。
让我们一同阅读《读懂孩子的心》,开启一段美丽的心灵之旅吧。
(供稿:张丽霞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