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9月20日,首都图书馆与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鲁迅与国学》读者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报告厅,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原会长孙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赵京华,与读者一起畅聊鲁迅、共读好书。
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44周年。时至今日,鲁迅依然是众多读者最为敬重和喜爱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依然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与阅读鲁迅,就要理解他的知识结构与思想世界。鲁迅丰富的知识结构涵养了其精神的生长,使其作品具有相当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作为“暗功夫”,传统文化是其知识结构、思想世界的重要组成与坚实基础,也是理解鲁迅与其作品的重要方法。
历经多年的思考、整理与写作,孙郁完成《鲁迅与国学》一书,由商务印书馆2024年8月初版。该书按照鲁迅思想发展演进的轨迹,考察他在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哲学、民俗学等国学领域的整理与研究,分析国学对其写作、治学、审美与思想的浸润与影响。同时,该书讲述了鲁迅与师长、同辈、后学的往来交集,展现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国学整理研究的概貌。
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的鲁迅研究著作,也是孙郁二十年沉淀之作。该书出版后,荣获2025第二十届文津提名图书、首届王富仁新国学奖、中国出版集团2024年度好书榜等多个奖项。
围绕鲁迅与国学问题的现实意义、鲁迅国学观的形成、鲁迅文章与传统辞章等话题,两位嘉宾展开了深入对谈。
孙郁谈到,从孔子到王阳明,每个时代的思想者都是以批判意识开始自己的精神之旅。鲁迅正是以批判的、科学的、智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旧的文明,积极摄取其精华而创造新的文明,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对于鲁迅那代五四新学人而言,整理国故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面向未来。可以说,五四那代人的选择,使古老的文化从封闭之路走上开阔之途。
同时,鲁迅是在域外文明的参照中,发现传统文化珍贵的部分。他的小说创作,一方面保持了传统小说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在结构上融入了西方小说的形式。他翻译域外作品,根据不同文本,选择中国古代文章的元素。例如用庄子、列子的语言译介尼采,用六朝文译介域外小说。他的杂文写作,既有六朝文的痕迹,也带有域外随笔的风格。
他借鉴了域外的精神资源,主要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又从古代的非正宗的精神资源中摄取有价值的元素。他后来提倡“拿来主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好的部分和域外文化中有意味的部分衔接在一起,形成了古今不隔、中外互动的现代意识。
赵京华指出,在国学热的今天,回望鲁迅的国学思考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鲁迅那一代五四学人面对亡国危机,以民族复兴的眼光发现传统,又以现代的批判精神整理国学,开辟出中国文化的新局。他们挽狂澜于既倒,从而使中国文明得以延续不缀。正是由于五四学人传统批判,才发现了真正的传统,开创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
留日七年(1902—1909年)是鲁迅世界观和文学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了他的一生。明治末年的东京是东西文化汇聚的知识场,鲁迅得以开眼看世界,并获得思考古今文化的现代性眼光。与此同时,青年鲁迅受到革命思想和章太炎复古思想的影响,形成“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观。晚年的鲁迅,更是形成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双羽翼”的复古创新思路。这种立场决定了鲁迅的国学既与传统士大夫、现代复古派不同,也有别于新儒学。
对谈结束后,两位嘉宾与现场读者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赠书签名。读者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并踊跃提问。例如鲁迅如何看待运用进化论、留学日本对鲁迅的影响、鲁迅及其作品为何拥有长久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等,两位嘉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
正如孙郁所言,鲁迅是一个思者、行者、斗士,我们从其文字里体味到了人的尊严、在无路之途拓展新径的喜悦。他的开放性、自由性的表达,使我们意识到人的无限创造的可能。鲁迅本身是一本大书,只要我们潜心聆听、专心互动,都会有所收获。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