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近日,安徽财经大学青年教师陈国栋所著的《安徽原生态剪纸研究》,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入探讨了江淮流域安徽段原生态剪纸的文化肌理,为中国传统民艺保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地域样本。该书以 “地方” 与 “非地方” 的文化区隔为切入点,将原生态剪纸定位为地域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揭示其作为区域群体文化认同来源的深层意义。
作者创新性地从时间与空间双维度出发,综合运用图像志、文化地理学等研究方法,对出土文物、历史遗存、方志文献及经典纹样展开系统梳理与剖析,层层递进地解答了 “何为原生态剪纸”“创作群体构成”“与民俗信仰的内在关联” 等核心命题。书中特别强调,原生态剪纸并非简单的民间手工艺,而是农耕文化下 “地方” 集体意识的视觉投射,其意象造型源自先民在共同生产生活中沉淀的集体审美经验,通过超越自然描摹的理想化符号,构建起承载社会文化记忆的艺术体系。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冲击下,原生态艺术正面临双重危机: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瓦解了农耕文化土壤,传统生产方式与民俗信仰濒临崩塌;另一方面,信息爆炸扰乱了原始思维与地方意识,导致创作群体陷入文化认同困境。该书以淮河流域为典型案例,揭示出地理环境与文化生存样态对原生态艺术生成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其与农耕社会不可割裂的整体性。正如民间美术专家吕胜中所言,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原生态艺术的价值亟待重新认知——甲骨文的历史命运证明,真正的文化精髓终将跨越时空,而对原生态艺术的抢救性记录,正是为文明传承留存追溯的线索。
书中严格区分 “原生态剪纸” 与 “民间剪纸” 的概念边界,将研究聚焦于农耕文化语境下的民俗视觉表征,通过分析纹样中的集体意识与原始思维,还原了千百年来淮河流域先民的精神世界。这种将艺术现象置于社会文化结构中考察的研究路径,不仅拓展了民间艺术的学术维度,更呼应了联合国非遗保护理念,为应对信息时代的文化同质化提供了本土化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