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人物塑造,就像煮一碗桂林米粉,要放很多调料。”11月18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2025山水阅读节系列文化活动之“从维新到亡命——青年梁启超与他的时代”分享会在独秀书房·旗舰店拉开帷幕,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携其耗时十年打磨的梁启超传前两卷《梁启超:维新(1873-1898)》与《梁启超:亡命(1898-1903)》对话广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苏打冰,与线上线下逾两万读者一同走近梁启超,探讨这位近代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与时代价值。

分享会现场
十年深耕: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相遇”
分享会上,许知远回溯了创作缘起。2013年前后,他在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偶遇梁启超的老照片,这位与泰戈尔、鲁丁·阿富汗尼同代的东方思想家,瞬间引发了他的强烈共鸣。彼时全球对中国崛起的讨论炙热,而中国思想力量的根源探寻,让他萌生了书写梁启超的念头。“最初以为只是一本十几万字的小书,没想到一写就是十年,成了五卷本的浩大工程”。为还原真实立体的梁启超,许知远不仅翻阅海量文献,更重走其流亡足迹,从夏威夷到墨尔本,从唐人街到海外华人社区。他坦言,在第一卷的修订过程中,常伴随着威士忌与查克·贝利的歌声,后者常被视作摇滚乐的开创者之一,一首《翻滚吧,贝多芬》(Roll over Beethoven)尤得他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完成与百年前先贤的精神对话。
许知远在分享中
多维叙事:大人物与小人物的时代共生
不同于传统传记的聚焦式书写,许知远的作品融入了“群像叙事”的巧思。书中既有梁启超在维新变法中的激昂、流亡路上的坚韧,也不乏对唐人街华人劳工、海外侨胞等小人物的细腻刻画。许知远笑称,这些人物塑造,就像煮一碗桂林米粉,要放很多调料。
“历史不是孤立的英雄史诗,每个人的存在都在塑造时代”,许知远引用导演托纳多雷的理念,强调“每个普通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他特别提到,梁启超流亡途中品尝的王老吉凉茶、广东叉烧,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实则是华人在异乡维系身份认同的重要纽带。“正是这些饮食、宗族、信仰构成的网络,支撑着他完成全球旅行与思想传播”,这种对生活肌理的捕捉,让历史叙事更具温度与质感。同时,书中也揭示了梁启超思想的动态演变,展现他从维新志士到流亡思想家的转变,以及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困惑与求索。

许知远在分享中
古今对话:历史给当代人的精神启示
谈及梁启超的当代价值,许知远指出,他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无可替代。他既是现代新闻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现代思想与学科体系的奠基人,更是横跨数十年政治舞台的行动者,其1400万字著作涵盖经济、法律、政治等诸多领域,构成了近代中国转型的思想图谱。互动环节中,针对读者提出的“为何选择梁启超”“历史如何照见当下”等问题,许知远回应:“历史是拓展心胸之学,我们通过了解前人面对困境的选择,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自己”。他认为,梁启超身上的“摇滚精神”——那种打破常规、大胆变革的勇气,以及在流亡中仍坚守理想的坚韧,对当代人仍有深刻启发。现场读者踊跃提问,从梁启超与康有为的思想分歧,到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许知远结合史料与个人感悟,一一给出真诚解答。

现场观众提问
跨界共鸣: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精神坐标
“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准备的柚子很甜,你们谁想尝一下吗?”活动现场,超乎大家严肃想象的许知远亲切与大家互动,引发现场读者阵阵笑声。在他的鼓励下,提问的读者也开心地走上台,与作家分享了柚子。“这就是当下。”许知远说。从这个欢乐的小插曲中,或可窥见撰写《十三邀》或《梁启超》的过程给他本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作为《十三邀》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许知远分享了跨界创作的独特体验。他表示,拍节目让自己“活在当下”,与各行各业的现实对话;而写《梁启超》则让自己“沉入历史”,在回溯中思考本质。这两个平行的长期项目相互交织、彼此启发,让他既能以现实视角观照历史,也能以历史智慧审视当下。

许知远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
活动最后,许知远寄语读者:“梁启超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他的勇敢、困惑与求索,都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感受到,历史从未远去,它始终在滋养着当下”。

现场观众排长队请许知远签名留念
分享会在热烈的互动与签售中落幕,而这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仍在持续引发读者对个人与时代、传统与现代的深度思考。
(供稿:王朵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