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1月20日,《科举学导论》(增订版)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功召开。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及专家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季为民,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洪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希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史研究》主编李世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中华读书报》副总编王洪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维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滢坤,本书作者、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
此外,参加座谈会的还有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代表,以及媒体工作人员。会议由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副主任宋燕鹏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季为民发表致辞。他指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科举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研究成果。此次增订出版,作者在研究视角与史料等方面作了深化和扩充,尤其是在史料更新、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对于科举制度的当代反思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并且对于学科前沿问题也有深入探讨,进一步推动了科举学研究的深化。《科举学导论》(增订版)的出版也是我社使命愿景的体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还是一个桥梁,将连接古代和现代、学术和思辨、中国与世界。
科举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为我们思考当代教育、官僚制度和社会流动机制提供非常好的切入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进与改革,具有非凡的启示意义。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举学导论》(增订版)必将成为推动科举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成为广大读者了解科举制度、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和指南。
随后,季为民和刘海峰共同为《科举学导论》(增订版)新书揭幕,并与各位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该书作者、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首先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宋燕鹏编审对出版《科举学导论》(增订版)的大力支持和组织召开本次座谈会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科举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从隋唐至明清,存在了1300年之久。它是一个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中国首创的制度,对今天的中国文化、考试社会还有一定的影响。科举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的广博性充分体现在科举人物不胜枚举、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影响意义无远弗届等方面,目前,各种文字出版的科举学著作有1600余种,科举研究非常广博,已有成果相当丰富。但是,与科举制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它的文化积累相比,其实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科举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从数量巨大、层出不穷的科举文献,以及丰富多彩、蔚为壮观的科举学著作来看,科举学集古今中外科举研究之大成,是一门自成体系、博大精深的专学,是海内外学术界的重大现实存在。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对《科举学导论》(增订版)的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内容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而科举考试的许多内容与中国教育、对“学”的理解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反映了中国教育对人生观的重视以及“尊生”的传统及文化内涵。从“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角度看,本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意义重大,不可替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宝贵的资源。从教育强国建设的角度看,刘海峰教授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学术贡献,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科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堪称学术典范。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洪宇指出,《科举学导论》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而增订版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构建科举学学科体系的专著,具有很强的原创意义,是科举学的扛鼎之作。第一,首次提出科举学概念、明确其研究对象、奠定方法和理论框架,使科举研究从零散走向整合。第二,提出众多原创性学术观点,作出了研究范式的更新。明确指出科举是“第五大发明”,强调了科举对于世界文官制度的影响,并且将它置于全球文明交流史中进行重新定位,对科举的合理性及其历史贡献作了充分肯定。第三,具有跨学科的整合性视野。该书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不仅分析了科举制度本身,还深入探讨了它的文化影响、社会流动功能等,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局限,体现了一种宏阔的大科举观。在时间上,涵盖了隋唐到明清乃至现代考试制度。在空间上,拓展至东亚科举文化圈以及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希清表示,《科举学导论》(增订版)是科举学形成之作。第一,充分阐释了什么是科举学、为什么要建立科举学等基本问题。第二,增订版在论述上和篇幅上都做了很大的努力,表明这是一本新成之作。第三,2005—2025年,二十年来科举制与科举学研究都有了飞跃式发展,研讨会多次召开、学术组织正式成立、重要成果陆续推出,充分说明科举学已经形成一门专学,以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导论》(增订版)出版为标志,今天可以宣告科举学已经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史研究》主编李世愉指出,科举学之所以能够称“学”,一方面在于其内容广博、典籍广泛等,另一方面也在于研究者、关注者人数足够多,成果众多。科举学的提出、形成以及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刘海峰教授的努力功不可没。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认为,科举学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基本理论与理念、专业术语、文献等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学科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牢记研究科举的初衷,深入探究科举制度怎样塑造了中国的国情和国民性,怎样塑造了东亚的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研究的方向。另外,科举学的建立也是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过程,科举学在广义上就是中国学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国制度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科举制度学,也不是科举本身的历史学,它是广泛的中国学,研究的空间非常广阔,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指出,《科举学导论》的增订出版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具有宏大的视野与格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有这样的精神,而且在科举学领域,中国的优势非常明显,《科举学导论》的增订出版代表着中国的自主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王洪波指出,科举学的范围十分广泛,关乎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研究起来十分具有挑战性,作为一门学科,还是要有清晰的学科边界,建议可以划分为“内史”“外史”,从而促进学科发展。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维昭认为,刘海峰教授提出科举学具有非常大学术勇气,构建了科举学研究的知识体系,令人钦佩。《科举学导论》从出版到增订,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增加,在学术思考上有所拓展,更重要的是构建了成熟的学术理论框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空间和学术生长点,预示了该学科的未来前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滢坤指出,科举制度是中国最重要的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文学、经学、史学,甚至对塑造东亚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科举”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对于这样一个学科进行研究,难度非常大,《科举学导论》(增订版)所体现的学术创新和治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提到很多科举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及资料目录,为研究科举的入门学者提供了方便,也为了解科举研究的整体状况和获取相关史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科举学导论》初版于2005年,将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科举研究熔于一炉,系统论述科举学的含义、范畴和内容,重在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学术史的梳理,为科举学构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基础。增订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不仅对原有章节进行增补或修订,还新增三章内容,而且极大扩充所附《新印科举古籍目录》,以科举学的体系和逻辑编排增加数倍的《科举学著作目录》,力求进一步提升该成果的学术价值。
(一审:唐姝菲 二审:张中江 三审:张维特)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