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十月文学院承办的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十月”汉学家沙龙:中外文学翻译家对话成功举办。西班牙翻译家、丝绸脉络出版社创始人和总编辑夏海明,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外教、俄罗斯科学院语言所副研究员玛丽娜·别里科娃,外文局外国专家、诗人、翻译家伊琳娜·丘特诺娃等外籍嘉宾,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振江,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刘文飞,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首席专家、《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特聘教授余泽民,诗人、翻译家树才等国内著名文学翻译家相聚十月文学院。活动由十月文学院原执行院长、《十月》原主编陈东捷主持,60多位读者代表到场旁听。

这是一场以文学为媒、汇聚四海宾朋的深度对话,既搭建起中外文学翻译家的交流桥梁,也聚焦中国文学跨文化传播之道,助力优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活动将中国文学置于国际视野,围绕多个核心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作为《三体》《尘埃落定》的西语译者,夏海明成功让刘慈欣、阿来的作品在西语世界绽放光彩。谈及“如何准确传达中国文学的文化内涵”,他认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故事本身就对跨文化读者极具吸引力,翻译家除了熟练驾驭双语,更需精进母语表达能力——唯有让母语读者沉浸于译文的文笔质感,才能助力其深刻理解中文语境下的故事内核。夏海明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中国小说的翻译与推广,把更多优秀中国文学作品推向西语世界。

玛丽娜・别里科娃分享了自己与中国诗歌的缘分。她以词牌为切入点去理解中国诗歌文化,还结合李清照词作中的经典意象,对比分析其与俄罗斯诗歌意象的异同。她坦言,中国诗歌文字凝练、意蕴深远,是难度极高的翻译题材,唯有具备足够的人生阅历与哲学积淀,才能搭建起精准传递诗意的跨文化桥梁。活动现场,她用俄语深情朗诵了自己译介的多首中国当代诗歌,跨越语言的真挚情感引发全场强烈共鸣。

伊琳娜・丘特诺娃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她以李白《乌夜啼》的5个俄语翻译版本为切入点,梳理出俄罗斯翻译中国诗歌的演变脉络:从20世纪初“中文→法文→俄文”的转译模式,到苏联时期逐字逐句的注解式翻译,再到21世纪从中文直译的方式。这种翻译模式的迭代、译文准确性的提升以及情感共鸣的深度融入,让中国诗歌收获了众多俄罗斯年轻人的喜爱,也成为他们读懂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创刊于1953年的《世界文学》杂志曾是中国作家了解世界文学的重要窗口,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中国作家正在积极走向世界,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在“中国文学翻译的挑战与机遇”对话中,高兴以国际视野下的文学奖为切入点分享见解:作家作品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而将这些佳作译介给不同读者的翻译家,同样是文学传播的胜利者。正是他们的深耕细作,才让文学的光芒得以跨越语言边界,在全人类范围内绽放光彩。

余泽民回忆了与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斯洛长达32年的交往,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不仅让他对阅读外文原著产生浓厚兴趣,更指引他最终踏上文学翻译之路。谈及匈牙利语文学作品翻译,他形象比喻道,匈牙利语长句如同俄罗斯套娃,需层层拆解后再用中文精准重构。这种语言间的不对称性既富趣味,上升到文化与哲学层面更令人着迷。他坦言,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创作背景与故事语境各有差异,翻译时需全身心投入,但对翻译家而言,每一次翻译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奇妙体验,这正是从事这份职业的最大收获。

赵振江、刘文飞、树才围绕“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推广策略”展开讨论。

20世纪80年代,赵振江教授远赴西班牙投身《红楼梦》西班牙语翻译事业。他参与译介的西语版《红楼梦》第一卷,首印2500册一月内售罄,在西班牙语世界掀起中国文学热潮,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筑牢重要基石。谈及翻译之道,他强调,无论中国了解世界还是世界读懂中国,翻译都是关键桥梁,而准确把握作者创作意图、深刻理解作品内核,是翻译的根本前提。活动现场,赵振江教授还深情朗诵了自己译介的19世纪末秘鲁诗人诗作《生与死》,真挚的演绎赢得现场阵阵欢呼。

刘文飞教授深耕俄罗斯文学翻译与研究四十余载,他认为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更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谈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推广策略,他提出独到见解:“翻译家是无国界的作家,译作是无国界的文学。”他强调,中国作家应敞开心扉、摒弃中外之见,好的中国文学本身就具备世界性,当代中国作家理当拥有这份文化自信。

树才认为,译者是中国文学海外推广的核心关键。翻译绝非简单复刻,而是译者在不同语境中,为原作赋予的另一种独特呈现——或许面貌有别,或许神似而形异,但绝非完全等同。这份呈现倾注了译者的心血与人生阅历,更与译者母语写作的艺术高度、思想哲思深度息息相关。

活动最后,陈东捷总结道,文学翻译是一项寂寞而伟大的事业,正是因为各位翻译家的坚守与付出,才让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跨越山海,在文学的世界里相遇相知。

长期以来,一批批优秀的汉学家、翻译家、编辑家,满怀着热爱,以文为桥、贯通东西,为文学作品找到超越文化、语言与时空的共振,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汇交融,使作家和读者跨越遥远的地域与民族的分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与会嘉宾充分利用“十月”汉学家沙龙平台,深入交流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一位旁听的青年作家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更以专业对话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为多元文化的互鉴共生注入了鲜活动力。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